高质量就业从何而来
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新目标。这一目标,不仅关乎民生大计,国家稳定,而且对每一个正在求职的大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期待和向往。在国家供给侧改革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下,如何能让梦想照进现实,值得我们思考。
政策掷地有声,经济稳步发展
如今,大到国家层面,小到各级政府都出台了各项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2017年以来,武汉、长沙、杭州等一批新一线城市相继公布的引进人才政策火遍大江南北,这边送房、送钱,那边提供户口,抢人大战此起彼伏,着实刺激着大学生们的神经。
从各类机构发布的2018届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我们也能看到,天津、武汉、杭州等新一线城市对毕业生的吸纳力明显上升,与北上广深等传统一线城市相比,这些城市的吸引力在逐渐增强。虽不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但优惠的人才政策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对于正在为求职奔走的大学生们来说,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无疑是一针“强心剂”,让他们有了更多的考虑空间。然而,在采访中笔者发现,政策的有效落地和城市产业可持续发展等后续问题是不少学生关注的焦点。
即将博士毕业的王宁(化名)有意与某新一线城市一所高校签约,但了解后她发现,尽管政府在政策中提高了引进人才的经费,但具体到学校层面,补给经费反而减少了。“相当于政府替学校出了钱,学校省钱了,落到个人身上,实际上收入并没有增加多少。”而有的单位则表示,相关政策尚未落地,需要等待。“这一等,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让她顾虑的不仅如此,“后续的个人发展也很重要,虽然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高,但考虑工作质量、城市发展和下一代子女教育问题,大城市的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
据前程无忧一季度求职者供给数据显示,北上广深的新增求职者数量仍稳居前四位。流入与流出,“一线城市”与“新一线城市”的供需矛盾仍将持续。在笔者对毕业生的采访中了解到,尽管落户、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也很有“诱惑”,但是对个人来说,薪金待遇、就业岗位、行业发展和职业空间仍然是求职者们最关注的因素。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如果一座城市本身没有强大的经济产业支撑,没有持续发展动力,岗位缺乏吸引力,仅靠政策扶持,难免会陷入后续发展不足的尴尬境地。这对希望依靠人才拉动城市发展和渴望在这里谋求职业理想的个人,无疑都是不愿见到的。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书记、部长张纪南曾撰文表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还是第一要务,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不足以支撑就业,只有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才能把就业蛋糕做大。因此,让政策真正的落地有声,以内涵式发展提升城市乃至国家的创新发展,提升产业经济对就业的拉动,应该说是高质量就业和更充分就业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校企共同携手,信息精准对接
一边是企业求贤若渴,一边是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当前,结构性就业矛盾已成为毕业生就业中的突出问题。早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已明确提出要重点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此前,有专家指出,问题的产生原因除了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还在于输送的人才“不对路”。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镇,长期受到教育改革的困扰,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新要求 如何开放办学思路,与国际接轨?是很多高校正在思考的问题。
作为倒逼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依据之一,长期以来高校就业部门通过与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入企学习交流、了解毕业生需求、发布年度就业质量报告等多种手段广开就业的通路。这些有益的尝试让人们关注到了一些王牌专业、高就业率专业、高薪领域,让人们关注到了校企合作对提升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对于整体把握专业就业动态、调整专业办学方向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笔者看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有很大的深耕空间,需要做实、做细。新时代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要做好前期的就业信息登记、市场开拓工作,更要做好中期的学生求职状态跟进、企业招聘状态更新,并利用大数据分析做好后期人才库、企业库等数据库的维护,就业质量报告的调查,对行业企业用人需求、新的就业特点、毕业生择业趋势等有科学研判,对未来发展有所预测。只有前期、中期和后期每个环节都做实了,才能真正促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依据。
除了校方的努力,在大学生就业选择多元、个性化张扬、独立思考的年代,企业若想找到高质量的员工,也需要与校方精准沟通,了解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内容,了解学生们的所想、所需,进而提升招聘效率。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不久前对200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暑期实习调查显示,46.1%的受访大学生希望企业为实习生提供更多学习和培训机会, 61.5%的受访者希望企业与高校对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实习岗位。所以,建立校企的有效沟通,达到劲儿往一处使的效果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该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些,拿出些时间、成本给学生一些试错和改正的机会。诚然,无论是专业能力、为人处世、格局还是对职位、岗位的了解,大学生的确与企业要求存在着差距,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有进步的意愿和能力。一场宣讲会、一次企业参观、一次富有实质内容的实习机会,彼此真诚的交流,都会减少双方的代沟,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如果一个企业总想着空手套白狼,既不能给员工更多的发展空间、也没有良好的福利待遇,更提不上准备和他们分享资源,仅凭画大饼、谈感情、讲情怀,相信求职者也只能选择弃之。
在战线长远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矛盾的“治本”之道的过程中,国家、高校、企业都需要付出精力,不能仅依靠一方。同时,整个社会还需要通过多方共同营造的包容、公平的环境和良好的就业竞争机制、保障机制,让人尽其才,让每个求职者都得到尊重。
寻求个人价值,勇敢创造未来
政府不是包打天下,企业也不会总提供免费的午餐。回到个人维度,就业本身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一方面取决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取决于个人对行业发展、企业所需要人才要求的科学把握。
当前,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人才供不应求、跨专业人才优势明显;一些企业已开始陆续通过线上平台将内容外包给专业人士,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备受青睐;灵活就业者的“个人品牌”的效应逐渐放大。同时,企业招聘信息不仅投放于各类招聘网站,借助朋友圈等新媒体手段传播的也日渐增多。面对种种新变化、新趋势,在就业的形式多样、信息获取的手段更加丰富的时代,我们要跟上新时代的变化,善于找准自己的定位,构建合理、务实的择业标准,抓住机会,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
“认识你自己”被公认为希腊哲人最高智慧的结晶。在求职中,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给自己规划一条短期或长期的成长路线。比如,你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走向哪个领域,希望达到怎样的目标,现阶段具备哪些优势,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哪里等。在寻求高质量就业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关注信息的变化。
如今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产业更迭不断,我们不能仅关注眼前,更要放眼未来,在变化中寻找突破,完善自己,方有资本闯过险滩。此前在与一位体育专业的同学的交流中,他仅仅认为自己的职业出路就是教师,殊不知如今体育专业早已可以涉足主播、体育产业公司、体育科研人员等多个领域。可以想象,他对自己、职业和行业的认识是多么局限。一个经由不断反思认识自己、批判自己而改造自己的人,才有可能逐渐迈向成熟而符合理想的大路。
对于择业标准,想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或是发展空间、薪酬,或是工作环境、地点等,每一个选择都无可厚非,但前提是要合理,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如果终日在对比中,感慨自己大材小用,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那只会徒增苦闷。过来人都知道,升职加薪从来都不是抱怨出来的。
价值不仅是企业最关注的,也是打造自己品牌,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关于价值,就是你能带来什么,或者说是区别于他人的地方。有的人总是感慨怀才不遇,没有遇到伯乐。诚然,面试的确有考官的主观性判断,但我们也要反思一下,是不是所拥有的知识或能力没有达到要求。对于大多数雇主来说,他们的选人不仅聚焦于当下,往往也会考虑应聘者的未来潜力。
所以,如何找到并提高你的价值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价值的效应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深耕。这不仅对于职场人很重要,对于正在读书或求职的大学生也格外关键。在信息化的时代,你在任何一个领域有专长,都可以借助平台、社区推广自己,传播自己的价值。当你积累了一定的影响力,口碑、资源也会接踵而来,就业的竞争力也会随之提高。这也会促使你反思你的定位、择业标准是不是判断准确。退一万步说,即便你离开了企业,你能带走的就是价值和声誉。价值的发挥不仅仅在于提高就业竞争力,找到理想的职业,更在于它可以帮助你清晰地认识自己,让你的未来走得更好。
年轻人的资本不仅在于时间,还有那股敢闯、敢干的拼劲。在国外,很多年轻人并不急着就业,通过“间隔年”的方式去寻找自己热爱的事业,挖掘自己的兴趣。近几年在国内被普遍提及的“慢就业”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大学生们探索自己的职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对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只要不是逃避,不必刻意评判,求职的快慢并不重要,应该尊重个人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们或许可以挖掘自己的潜力,拓展自己新的就业空间。
人民日报不久前刊发的“宣言”触动人心: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在追求高质量就业和更充分就业的道路上也是如此,唯有政府、高校、企业、大学生求职者乃至全社会风雨兼程,齐心协力,高质量就业和更充分就业才终会实现。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