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种种社会心态中,人们着眼于其中的几个“关键词”,比如前台、名校、高薪等,相互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不过,真正判断这位女生是否“值这个价”的依据,其实是她内在的就业竞争力,有没有什么“新技能”。在应聘中,什么样的校园求职者,就业才不怎么难呢?
薪资“准星”:掌握合理定价机制
最近,某家互联网求职平台发布《第16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研综合报告》,认为“2019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平均期望薪资为8431元”。这份报告显示,大学生期望薪资排名前三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12992元/月、上海12070元/月、南京9771元/月……一言既出,千层浪起,众多网友表示“不服”。
事实上,大约一年前,另一份调查也曾登上微博热搜,有机构发布调研报告称,目前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场人士普遍期望万元以上月薪,还有近半的求职人平均薪酬期望达到每月15000元。这个数字同样引起网友热议:还有人晒出自己工资,笑称这好像是个“假”调查——“都是本科生了,怎么跟小学生一样天真”;“只想说,现在有些大学生好高骛远……”
初次就业的首份薪酬,到底多少才合适,恐怕是因人而异的。考虑到顶尖大学、学霸牛人等理想条件,当前“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的期望薪酬可能较均值高出三成,但从中位高校毕业生实际看,或许更贴近实际。以地方高校上海电机学院为例,目前其硕士毕业生期初薪酬为6596.56元/月,本科毕业生期初薪酬为4870.54元/月,专科毕业生期初薪酬为4223.94元/月。负责就业工作的校学生处副处长姚伟春,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期初”,是指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上的最低工资收入。
在这种比较理性的薪酬定位下,近日在电机学院临港校区举行的2019届毕业生大型综合校园招聘会上,约3500名校园求职者与320余家用人单位一起“对对碰”。招聘会共向学生提供1万余个岗位,覆盖全部专业和学历层次,涉及重装备制造、港口、航天、船舶、半导体集成电路、化工、汽车、金融、物流、快速消费品、餐饮、it物联网、房产物业、商贸、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据初步统计,今年下半年以来,全校已有400多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达成就业签约意向,同比增长约10%,“这在总体就业形势下殊为不易”。因此,掌握合理“定价”机制,就业才有“准星”,过程不会太难。
能力“增值”:更数字化并学会分析
就业市场也是市场,作为应届生的新增劳动力有其“价格”,更重要的是有其“价值”。如何“增值”,实现“价格”与“价值”的更好匹配,企业需求也许可以参考。
通常的就业技能,常想到传统意义上的外语能力。上海应届生岗位最多的三大行业分别为金融、互联网和交通/物流/贸易,因国际化程度高,外资企业密集,上海对应届生的外语能力确实看重,沪上企业岗位要求涉及外语技能的比例是其他城市的5到10倍。
同时,“长三角企业对应届生的数字型技能和分析型技能要求明显提高。”boss直聘研究院院长常濛表示,根据其对长三角企业面向应届生招聘的44万个岗位需求看,这些职位中的8.2%都要求:求职者具备至少一项数字化技能,其中sql、hive、python、r语言、c++是企业提到最多的5项技能。互联网行业自不必说,以数据挖掘工程师岗位为例,过半岗位要求人才至少熟悉一门通用编程语言。
当然,在办公自动化的传统能力以外,掌握计算机语言能力,并非是所有毕业生的“标配”。但许多量大面广的岗位也要求掌握分析类技能,其增幅仅次于数字化技能。常濛说,“能否通过现象挖掘本质,已成为企业对应届生能力评判的重要标准。”统计表明,需求量最大的前五项分析类技能包括:数据分析、商业分析、需求分析、市场分析和竞品分析。可以说,这种能力的普适面更广,许多企业的技能要求从笼统的营销推广,开始细分为新媒体营销、数字营销、软文营销等,对应届生某一方面的技能考察程度更加深入。
从增加自身新能力的角度看,当前毕业生赴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的人数呈持续上升态势,尤其是本科生较为明显。“全校毕业生升学比例近10%,创下近几年最高录取率。”姚伟春表示,毕业生通过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来增加在就业市场中的择业资本和竞争力,有助于扩展未来就业环境,降低难度系数。
匹配好新增劳动力的自身“价值”与“价格”,就业才不难。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