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最关注的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
“虽然年年都被说成是‘最难就业季’,但我觉得近两年大学生的就业态势是向好的。社会对于劳动力,包括对高层次人才的吸纳程度和经济增长是基本成正比的。前些年高校大幅度扩招,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也很高,但没有那么大的幅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供需不平衡。”杨振斌说。
“以我们这样的“985”高校为例,我能感受到学生毕业季的焦虑程度降低了,这说明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杨振斌说,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努力的目标,“这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意义非凡”。
在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校长赵继看来,不“死磕”一线城市、不追逐“铁饭碗”,正在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势。
“过去大家都觉得只有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好,如今的年轻人越来越理性了。”赵继认为,“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机会越来越多,了解就业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他们在个人发展平台、就职区域、职业环境等方面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很多人不会在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不行可以重新选择。”
毕业于湖南大学的康晨阳目前在天津一家国企工作,在学校各种就业服务政策的帮助下,她觉得找工作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她说:“我毕业后没有留在北京,主要是房价太高了,我对于目前的工作十分满意。”
毕业于厦门大学的王东阳则表示:“相比国企,我更倾向于去民企就业,毕业后我在一家网站当编辑,坐标杭州。虽然我的专业是国际政治,但工作不一定局限于专业。年轻人需要用更加开放的眼光面对世界,我对电子产业感兴趣,所以选择了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
不久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对全国34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综合分析得出,近20所公布具体数据的高校,毕业生京外就业率超过90%,去基层就业成为越来越多名校毕业生的选择。2018年,北京大学共有562名学生赴基层和西部就业,清华大学共有288名毕业生到基层公共部门就业。
今年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兰州大学2018届毕业生西部就业率高达53.22%。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希望学生的眼光长远一些,学生的腿长一些。我们的毕业生有50%以上留在了西部,这对区域经济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严纯华表示,当他看到这份就业数据时,既欣慰又自豪,但又有一丝担忧。“我希望毕业生是出于理想和热爱自愿留在西部,而不是因为‘腿短走不出去’不得不留在这里。”严纯华说。
这个问题也是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魏洪义一直在思考的。他认为,要让更多的大学生走进基层、留在基层,还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
“基层就业尤其是农村就业,目前还面临着农村工作环境、待遇、职业能力提升等问题。”魏洪义说。他在江西省内调研时发现,很多村官非常优秀,但不少人有无法发挥专业特长的困惑,而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很多年轻村官缺乏相应的专业素质。
“因此,对于学农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专业在就业时和产业结合前景更大一些。”魏洪义表示,如今不少农业专业的大学生找工作时仍然首选大城市,这与相关的招聘和待遇政策支持不够有关,“有些下去的村官和乡镇科技人员,村里甚至无法提供像样的住宿条件。我希望国家出台更多优惠政策,进一步向这些留在农村的大学生倾斜”。
延伸阅读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置于宏观政策层面
就业升到“优先级”传递哪些信号
全国两会召开前,《中国青年报》开展了一项“2019全国两会青年期待”调查,结果显示,教育(79.8%)和就业(77.1%)是受访者最期待的两会议题。
3月5日,这一青年期待得到了分量十足的回应。在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优先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驾齐驱。“就业”二字由传统民生版块升级为宏观调控内容。
这不是就业政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简单的“位次”调整,而是“就业是民生之本,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生动注释,“保障就业”成为政府“最要紧的责任”。
宏观政策“置顶”就业
在一次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曾透露,他每天早上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先看两张“汇总了上百个经济数据的表格”。在这些纷繁复杂的数据中,“就业”无疑是总理最关心的经济指标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戴元湖注意到,在以往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与“就业”相关的内容呈现在民生板块,今年则不同,“稳就业”写进了宏观政策。
2018年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在谈及2019年的工作时,宏观政策层面就已经提到“就业优先”。在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看来,这意味着政府把就业问题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审视和推动。
“这释放了更加稳就业的信号,让老百姓在就业问题上放心,也意味着当前我国推进就业的工作还有改进的空间。”戴元湖说。
也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意义上,就业本来就是宏观政策。在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看来,社会政策要对就业发挥兜底性作用。
过去一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在4.8%——5.1%之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均落实了上一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量化指标任务。从数据上看,就业“稳”了,为什么还需要提升到宏观政策层面呢?
“由于存在不确定性。”戴元湖以江苏为例说,去年就业形势不错,城镇新增就业创下153万人的历史新高,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4%左右和2.97%的较低水平,但并不等于高枕无忧。
政府工作报告中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今年城镇新增就业要在实现预期目标的基础上,力争达到近几年的实际规模,既保障城镇劳动力就业,也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留出空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谈到,从国际环境与经济形势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经济下行的压力;就业又存在结构性矛盾,“有人无岗”和“有岗无人”并存;80后、90后农民工对就业有更高的要求。“这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今年的就业压力更大一些,需要政府从宏观政策层面给予更多的调整。”郑功成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当了16年的代表。10多年前,他就在两会上讲到就业“三撞车”:既有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工就业问题,又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还有中国城市工人下岗再就业的问题,在同一时段碰撞。“就业压力一直存在。”他特别理解中国年轻妈妈的焦虑感,“不让孩子拼,大学生毕业都找不到工作。”
今年,我国城镇就业的新增劳动力仍然保持在1500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显现。全国人大代表、58集团CEO姚劲波从公司的数据上看到,2019年春节后,离职率为近10年来最低。但春节后某一天,58同城上有700万人次投递简历,创历史最高纪录。
“近年来,大家对就业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包括追求更稳定的就业岗位、更合理的工资水平、更完整的社会保险等,这些都会转化为劳动成本的上升,加大了用人单位的压力,成为影响就业的因素。”郑功成说,必须要从宏观政策方面来平衡就业者追求高质量就业的诉求,与健全社会保险制度之间的关系。
一系列稳就业政策在逐步出台。去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开篇即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15条详细措施,织出就业支持大网。
就业稳、收入增 提振底气与信心
政府工作报告写道,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只要就业稳、收入增,我们就更有底气。”
从简政放权,持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给企业减税降费到培育新动能,政府的诸多举措与积极的就业政策不谋而合。
快递小哥、家政服务人员,在新业态下释放了吸纳就业的潜力。经过一系列“定心丸”举措,稳就业让人心里有底。
“从过去几年就业的形势来看,就业的局面是在掌控之中的。”郑功成对稳就业的信心,首先来自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尽管国际贸易有摩擦,但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还在掌控之中,“14亿人口的市场和不断增强的购买力应当使我们有信心。”
他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就业对GDP增速的依赖度在降低,所以GDP增速的回落并没有大幅影响就业。未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会随之缓解。
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呈现出良好势头。一些及时政策在发挥作用,如对稳定就业的用人单位实行失业保险费返还,激励部分企业不裁员。“稳就业以及实现今年的就业目标是在掌控之中的。”郑功成说,积极的就业政策已经体系化,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经验。
灵活就业释放更大经济活力
“年轻人就业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周洪宇说,不管是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还是小城镇,都在寻找就业之谜的答案。
江苏省的经验是先要应对外部多变的经济形势。戴元湖说,全面摸底,及时了解2500亿美元加税清单涉及的江苏企业及用工情况、对美出口企业当前情况及需求等。随后建立就业应急工作机制,做好用工监测、政策储备、权益维护等工作。
在戴元湖看来,就业工作不仅要稳,持续为劳动者提供岗位,而且要在高质量上下工夫。郑功成代表建议,要为劳动者就业提供更稳定的预期,特别是适应灵活就业者、新业态下的劳动者的需要,解除其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