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是什么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国务院今年1月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为何要推行这一制度?
陈李翔: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实用性人才,并使这些人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随着数字化技术浪潮的到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目前,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巨大,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职业院校必须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改革教育教学体系,适应快速增长的人力资源需求。
1+X证书制度的推行,必将提升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院校的人才供给能力,增强职业院校的市场吸引力,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深入改革提供持续动力。
同时,这一改革举措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人才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启动,国家资历框架的设计呼之欲出。人才评价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将建立直接联系,职业性学习方式也将面临深刻变革。目前,试点工作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记者:1+X证书制度的实质含义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陈李翔:1+X证书制度,并不是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两种证书”的简单相加,更不是给职业院校增加一道就业门槛。推行1+X证书制度的目的,不是在职业院校的学习系统之外,设计一个独立的人才评价系统,而是要通过职业技能等级的考评与认证,引导职业院校改革教育教学体系,改善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拓宽和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1+X证书制度的核心,就是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能力,为生产服务一线提供大量的具备合格职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因此,1+X证书制度反映的是学生和学校的能力建设的程度。
首先,1+X等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一是就业能力,包括职业生涯发展的核心素养,如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社交能力和领导能力等。二是工作能力,主要是具体职业的工作实践能力。三是创新创业能力,包括适应变化的能力,以及以职业技能为基础的创业发展能力。
其次,1+X等于职业院校的人才供给能力。学校的人才供给能力不仅包括适应现实需求的人才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适应产业技术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1+X证书制度的推行,将为各类院校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提供有效的工具和途径。
1+X,“加”什么
记者:1+X证书制度,如何形塑职业教育学习系统?
陈李翔:对职业教育来说,产教融合的基础是工作与学习的深度融合。同样,职业教育学习系统是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基础的个人化学习和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基础的过程化学习的深度融合。1+X证书制度正是适应这一融合趋势应运而生的,将为职业教育改革注入新鲜血液。
第一,“敏捷”化学习——与产业需求和变化快速同步的“敏捷”化教学体系。目前,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推动着经济发展和转型,创造出许多全新的就业机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能够建立“敏捷”化学习系统,帮助劳动者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世界。职业技能等级的考评与认证,与职业活动直接相关,并且必须快速反映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因此,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参加技能考核,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必将引导学校适应市场变化,调整和改善课程结构和内容,逐步形成与产业需求和变化能够快速同步的“敏捷”化教育教学体系。
第二,个人化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发展系统。传统的职业性学习系统强调以企业需求为中心,往往忽视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性需求。随着平台型经济的深入发展,就业机会的选择越来越个性化。新的学习系统强调以企业的岗位需求为基础,注重以学生个人发展需求为中心,来构建学生的能力结构。学生在主修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通过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和考核,来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构建以个人发展为中心的能力结构。这既对其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又能直接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能力。
第三,过程化学习——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职业学习系统。推行1+X证书制度,客观上要求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这一对接的主要技术方法,就是以产业现场的工作过程为基础,按照技术技能人才的生涯发展规律,来构建职业院校学习系统,实现“做中学”和“学中做”,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灵活的认证方式,使学生实现从初学者到熟练者的成长过程。
1+X,如何“加”
记者:您认为,应如何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
陈李翔:政府工作报告已将“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列为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
1+X将深度改善职业院校学习系统,促进职业教育的产教深度融合。实现这一融合,应推动职业性学习的三个变化:在课程学习中增强职业技能的训练,在工作情境中发展综合性职业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强化职业技能的应用。
一是加快完善职业标准体系,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标准体系建设。职业标准是职业教育各项标准的基础。目前,职业标准体系的完善应在直接有效地反映产业现场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借力数字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形成职业标准系统快速反映产业现场的需求变化的工作机制。
二是坚持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原则,加快改善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推动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逐步形成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体系的工作机制。
三是充分顺应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培育和发展集中分布式学习方式。广泛应用项目学习和服务学习的理念,发展学校与企业对接的学习平台,将企业的工作项目和“师傅”资源引向线上,使课堂教学与工作现场、企业实习等相互衔接。以职业标准为基础,通过具体职业的真实工作项目的学习和训练,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性学习的机会和渠道。
四是培育和发展第三方评价机构,以工作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展技能等级考评和认证工作。注重以评价促进学习的原则,引导职业教育学习系统与技能人才评价系统直接关联。评价机构与职业院校应以职业标准为基础,形成协同工作机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时能够确认其技能获取;以“技能银行”作为国家“学分银行”管理平台,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黄晓云)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