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一面是社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一面是很多企业招不到人;而一些大学毕业生则是“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套房”,留恋大城市,不愿意到基层单位就业。诸如此类的就业观念,致使用工岗位和社会结构、特别是就业环境产生严重失衡和重大压力。
为此,政府正积极的出台就业政策。其中,环北京地区正在发展建设高端人才聚集区,且看小编带你解读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
《规划》提出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远期目标:
到2030年,三地区域人才结构更加合理,人才资源市场统一规范,公共服务高效均衡,人才一体化发展模式成熟定型,人才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基本建成“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区”。
这一规划提出“一体、三极、六区、多城”的总体布局。 “一体”即打造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共同体。“三极”,京津冀原始创新人才发展极;京津冀高端制造人才发展极;京津冀创新转化人才发展极。而“六区”则涉及东部滨海发展区、西北部生态涵养区、中部核心功能区、雄安新区、“通武廊”(通州、武清、廊坊)毗邻区等地。“多城”指以京津“双城”人才联动带动石家庄、唐山等区域性中城市和张家口、承德等节点城市人才联动。
人才一体化能否打破“恋京情结”?
河北毗邻京津的地缘优势,并没有显现出对人才的吸引。有资料显示,北京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是天津的1.5倍,河北的1.7倍,其中,北京本科以上学历是天津的3倍,河北的6.5倍。
“守着北京天津两地,河北的高端人才流失非常严重,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把人才先协同起来。”河北省科技厅一位官员曾向媒体表示,企业和人才的“恋京情结”成为河北创新乏力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鲁全表示,人才的流动关键在于公共服务资源“跟着走”,要让高端人才流动起来,必须解决子女就学、收入落差、房价等一系列问题。
此次规划的具体任务中,也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保险互通、教育医疗资源共享,建立人才公共服务跟随机制、区域创新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等措施。“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就是要创造出他们在京津冀,走到哪里,公众服务就跟到哪里的问题。”参与规划起草的北京市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何打破行政壁垒吸引人才流动?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由来已久。早在2011年,京津冀三地组织部门就签订了人才合作框架协议,开展了干部人才交流挂职、专家对接服务等一系列人才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但由于三地行政区划限制和发展阶段差异,区域之间人才资质不互认、人才政策不衔接、人才市场不统一、人才流动不顺畅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制约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进程。
据北京市组织人事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规划》就是为了破除区域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人才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北京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刘敏华表示,落实规划要把握好市场与政府、产业与人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靠三地持久协同用力。
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区域联合、纵深发展,地区产业升级,将会吸引更多人才的关注。
原网页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A0NzIwMg==&mid=2651430473&idx=1&sn=97849eea3ec3f850d836b0f3456720c1&chksm=bd120e448a65875241faa771045e07d12d97a15058970c8b50ff2ef920dd9a30ab13a9400cf3&mpshare=1&scene=23&srcid=1031K2vPNRPHvM7lu2ui6Dry#rd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