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是全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主要讲述如何搜集、整理数据,并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初步根据具体任务和条件从事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结合自己的专业,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以适应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统计学从方法上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但具体内部涉及概念、原理、方法众多,如何在30个学时之内让同学们掌握这门学科的核心知识并转化为技能,以此提升准确、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这门课程建设的难点和重点。耿静老师以对《统计学》的思考和教学中的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课程建设经验。
一、思维与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由于我们的很多同学在高中阶段是文科生,从心理比较惧怕数字计算,因此课程首先是树立同学们的统计思维,而往往思维比方法更为重要。了解统计学的特点、知道统计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教学的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再去讲方法,就会消除大家对学科抽象性的认知。同时,了解了统计思维和基础知识,即便遇到没有讲过的具体方法,也有足够的自信通过自学掌握。所以,在学习中我经常告诉同学们,一个学科的方法通过课堂的教育全部掌握是不可能的,但通过课程的学习给大家奠定了基础,奠定了你今后遇到此类问题思考自学的自信,这个比具体的计算方法更重要。
二、整体与局部(纲举目张)
清晰认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理清课程的逻辑体系是学习关键的一环,是提升学习的效率的重要手段。很多同学反馈,在学习中抓不住重点,只能死记硬背公式,当时理解了,过后很快就忘记了。而有的同学,花的功夫不见得最多,但效率很高,而且知识内化程度高。分析其原因,效率不高、抓不住重点主要是对事物的认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统计学知识点之间有很强的逻辑性、层次性,研读大纲和书的目录,从总体上把握课程的结构与相互的关系,才能提纲而众目张,振领而群毛理。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既可以通过传统的知识整理实现,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所以我经常鼓励同学们看完一个章节一定要想它为什么放在这个位置,与前后章节的关系是什么,里面的具体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理清关系可以事倍功半,还可以创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生的读书笔记——思维导图式
学生的读书笔记——传统归纳式
三、原理与实践(知行合一)
曾有人讲,统计学重应用,会应用就可以。但是有多位学者对我国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中使用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审核的时候,发现应用错误率非常高。统计分析事物的科学性首先在于方法的正确使用,所以掌握原理是前提。统计学的一大特征是公式的使用有很严格的限定条件,不同数据特征需要用到的方法大不一样,只有掌握了原理,才能选择正确的公式,科学、准确地解决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所以掌握原理在先,可以让我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但这不否定统计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练习、做题,实际操作了,才能逐渐活学活用,才能通过实践需要进一步推动认识。
以上是对课程的一些思考,特别期待能与学生们进行相互探讨,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作业1
学生作业2
学生作业3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