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发布招聘专职辅导员(博士)公告后,网上引发热议,有的同志也问我怎样看这件事。
其实,这些年陆陆续续一些高校在招聘专职辅导员的时候,都出现过博士毕业生应聘的情况,有的学校还出台了博士优先的政策。像河南大学这样只招收博士毕业辅导员,一次招收15人还是不多见的。
辅导员应不应当由博士来做?
这涉及到对辅导员教师的定位,以及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价值追求,也就是涉及到辅导员到底是一支怎样的教师队伍。
从这个角度看,辅导员跟其他专业教师一样,也应当是博士毕业。这是因为,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门学问,没有学术素养,怎能为学生解疑释惑呢?也就做不好大学生的人生引领。为什么现在招博士毕业生做辅导员,会成为热门话题呢?主要是博士生相对来说还是“紧缺”资源,用来做辅导员“习惯”上感到是“人才贬值”或“人才浪费”。我想,再发展些年,待高等教育普及化后,博士毕业生也会相应地增加,这样只要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恐怕都要博士毕业了,那时的管理也是学问,也需要专业人才来管理,就不只是辅导员需要博士毕业了,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
那么河南大学是有“超前”的眼光吗?
显然不是。要我说就是在“跟着感觉走”。从招聘条件来看,只有中共党员这个条件是从事辅导员的一个“硬性”条件,其它的除了学历可以认定外都是“虚的”。
如果按照辅导员工作也是学问、辅导员是教师来选聘辅导员,那是应当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其相关学科背景的,这里显然是认为辅导员教师是谁都能当的。另外,招聘条件中也是明确说明的:专职在辅导员岗位上连续工作至少4年。什么意思?四年后就可以转岗了。这哪有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制度设计?可想而知,这四年很多博士辅导员做了不是自己专业领域的事,这就势必“身在曹营心在汉。”一些负责任的辅导员还会把精力尽量地多用到学生身上;有的从入职就开始想“出路”,辅导员工作就只能是在那应付着。
既然不是从职业化、专业化考虑的,为什么一些学校要求必须博士学历的做辅导员呢?无非这样一些考虑:
1、满足了教师学历结构的需要。评估的时候,学校教师有博士学位的占比高。
2、满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其他专业教学的需要。一些高校博士毕业辅导员,一边从事辅导员工作,一边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其他教学工作,多重身份。统计辅导员数的时候,他们是辅导员;统计专业教师数的时候,他们又成了专业教师。“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
3、有的也确是为辅导员“着想”,认为辅导员不能做一辈了,有了博士学位“出口”要“畅通”些。
4、“满足”了有的想到高校工作,一时却没有需要的岗位,于是便为他们“开辟”了“迂回”的路。
我以为,就目前来看,聘任辅导员的学历要求,没有必要必须博士学历,同等条件下博士学位可以优先录用;辅导员聘任还是要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角度出发,考虑一下学科背景为宜;辅导员聘任还是应当笔试与面试相结合;解决辅导员教师发展的根本路径是承认他们的教师身份,按照辅导员教师的“教学特点”评职称;辅导员教师职称应有合理的结构,也就是一线辅导员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有相应的比例;特别要随着大学制度的逐步完善,划清辅导员的工作界域。昨天我推送的公众号文章还提到了这一点:辅导员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教师,一定要把这支教师队伍建齐、建强,使辅导员工作安心、舒心。要做到这样,除了辅导员自身的努力外,上面这些问题解决的如何尤为重要。
昨天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其中特别强调了完善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提出建立“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我也知道河南大学要“中部崛起”,能不能借招聘博士辅导员这样的“先手”,调整辅导员队伍建设思路,真正建强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教师队伍。此前我在很多文章中阐述过,建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人文教育。而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是建设一流大学不可或缺的教师。这一点认识不到,是不可能建设成一流的大学的。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