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之“大”,有目共睹。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建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的最新数据,中国现有中等职业院校10340所,高等职业院校1423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大而不强、多而不精,是中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后新的痛点。尽管已经分别占据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一个普遍的共识是,职业教育仍是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
职业教育如何破局,仍是一道典型的中国式发展难题。
“国家着急了”
“国家极为重视职业教育。然而,作为产业主体的企业并不愿意参与,作为学习者的个体也不愿意接受。这是长期困扰职业教育发展且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关键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国庆说。
事实上,在决策者看来,职业教育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它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一度尝试“以职养职”,将职业教育从行业、企业中剥离出去,走市场化路线。事实证明,这样的政策选择导致了中职教育的迅速滑坡,以及随之而来的“技工荒”。
2002年~2005年,国家史无前例地连续三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在2005年的会议上,时任总理温家宝宣布“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拉开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大规模投入的序幕。
“你把这些年的政策连在一起看,就会发现对于职业教育这个薄弱环节,国家着急了。在普及了义务教育之后,教育投入的增量是优先发展学前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实际上,迫于经济的需求,还是选择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然后再补学前教育的短板。”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和震教授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道。
在和震看来,发展职业教育是一条被发达国家印证过的路径。他说,“但凡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经济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就会急剧提升,职业教育的价值也会被广泛认可。”
作为研究者,和震一直很忌讳使用“平民教育”“差生教育”等概念,反对给教育和人贴标签。“不能说某种教育适合某种人,职业教育类型化的核心是课程性质的不同。与普通教育相比,它确实存在不同,但也是不可替代的。”
这种不可替代性是双向的:既满足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要,也丰富了个体选择——尽管有一些是被动选择。更重要的是,职业教育为平民阶层、弱势群体提供了最基本的教育保障。据悉,中国职业院校9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普通家庭。
和震认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非常值得而且合算,既提高了国民素质,又避免了很多社会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他觉得职业教育的“政治正确”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