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下,数据已成为一项关键生产要素,贯穿于整个经济循环之中。然而,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提高,数据来源的多样化、数据体量的巨大化、数据格式的复杂化,对企业如何运用大数据进行日常经营管理、分析和预决策提出了挑战。我院副院长郜宣副教授于11月17日下午4时,在白鹭苑实训大厅开设了主题为“数据背景下的单一顾客分析法”的讲座,我院部分学生到场参加了本次讲座。
我院副院长郜宣为学生们介绍数据研究
讲座伊始,郜副院长首先向在场的学生讲解了大数据的起源。郜副院长表示,大数据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术语,其本质就是对任何海量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一种统称。如今,大数据这个词引起了很多关注,甚至达到了“唯数据”、“唯数据商品”、“唯数字技术”或者是“唯数字世界”的崇拜,但其背后的起源却非常简单。几十年来,企业一直是根据存储在数据库中的与顾客交易的数据做出销售、运营、管理、预测等判断。然而,除了这些传统结构化数据外,现实社会中还存在着一个潜在的非传统的、结构化程度较低的数据库,如网络博客、社交媒体、电子邮件、传感器和照片。存储和计算能力成本的不断降低让企业收集这些以前会被丢弃的数据变成了可能。因此,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其商业智能分析中将非传统但可能非常有价值的数据与传统企业数据结合,希望从中挖掘出更加精准有用的信息。
我院副院长郜宣为学生们讲解大数据相关知识
然而,在大数据运用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相关性不等同于因果关系”。郜副院长认为,大数据擅长梳理相关性。当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相关联时,相关性就存在了,但仅仅因为两个变量相关联,就表示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是不对的,而以此做出商业决策更值得商榷。
其次遇到的问题是“数据收集的不一致”。有时我们用来收集大数据集的工具是不精确的。例如,在通过搜索引擎收集数据的时候就会出现某一天的搜索结果会与前一天不同。因此,以不精准的数据做出的分析为依据进行决策推荐也危险的。
因此,当前企业的市场调研正朝着小数据的方向发展。小数据研究是指不再考虑以那些数量巨大,但不够具体和鲜活的统计数字为依据,而是通过对确有其人的,几个顾客做彻底的了解。了解这些顾客从第一次接触公司产品到现在的经验,从而发现购买行为和影响该行为的深层次心理所形成的连接,再通过寻找和这种深层次心理连接产生共鸣的“创意”,制定营销策略。了解一个忠诚顾客为什么会产生忠诚度的原因,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对还潜在的消费者进行精准营销,以提高顾客忠诚化的机率;同时,也可以提前找出产品将要流失的顾客的深层次心理因素,提前采取应对措施,降低竞争对手或新创服务突然抢走顾客的风险。
我院部分学生积极到场参加讲座
最后,郜副院长强调,如果只是一味凭借顾客的经验,是不能够保证营销策略的有效性的。而如何倾听、观察、并能够听的深入,听出言外之意,以及在复杂的论述中理出头绪、找出关键点,就需要大家进一步学习了。听完郜副院长的讲座,学生们纷纷表示,的确学到了一些营销方面的知识,同时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去郜副院长的课堂上多学习、多请教。
主讲人简介:郜宣,江苏扬州人,副教授。加拿大新布伦瑞克大学跨学科研究硕士,已发表北核6篇,海南省科协智库报告一份,专著1部,教材3部。
文编:郜 宣
图编:郜 宣
编辑:何雯樱
责编:郜 宣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