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效果显著。佳木斯市通过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完善就业创业扶持体系,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满足大学生需求,打造了具有佳木斯市特色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新模式。
一、坚持以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为保障,全力打造多功能、一体化的就业创业工作平台
1、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创业长效机制。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促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36个部门参与,建立政府责任和部门合力推进长效机制,坚持联席会议和工作例会制度,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定期进行督办和考核,形成了各部门、各战线齐抓共管,整体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新格局。仅今年年初以来,市政府就召开推进会2次、现场会2次;各相关部门召开专项协调会7次,解决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环境、资金等问题48件。
2、成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新服务中心和政校企联合体。中心面积1500多平方米,设置了大学生岗位对接交流洽谈、就业创业政策服务和网上就业服务等三大区域,搭建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岗位对接交流、政策扶持、就业援助帮扶、信息网络等“五大”服务平台,强化了大学生创业培训、就业见习、创业项目研发、创业孵化、成功素质训练等“五大”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建立了创业启蒙工作室和创业项目研发工作室,为大学生提供快捷、直接、有效的就业创业服务。年初以来,全市举办大学生网络招聘会、专场招聘会、供求洽谈会等招聘活动27场,共组织585家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各类用工岗位17591个,发放各类招聘信息19800余份,招聘成功大学生2113人。在强化政府、高校、企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同时,以成立政校企家联合体为载体,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作用,既强化政府、高校的就业指导,又强化家庭、社会就业观念的引导,既强化校企优势融合,又强化联盟互补合作,实现政府、高校、企业、家庭四方联动和有机结合。在政校互联上,实行合署联合办公。在校企合作上,实施全方位教学互动和培训互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安排专职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体验和感受企业情况,为开展教学带来帮助。邀请企业技术骨干、专家到高校开展讲座辅导,送技传宝。同时,安排在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到企业实习实践。通过政校企合署办公、平台服务保障、就业基地支撑和实训实体演练,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政校、校企合作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格局,探索出了一条政府、高校、企业、家庭合作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新之路。2013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开展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就业择业大讲堂”、“走进校园见面会”15场,举办政校、校企参与的“就业指导校园行”、“校企合作年会”等“四联”大学生促进就业系列活动30多场,有6600多名大学生参加活动。
3、辟立大学生创业孵化专区。为有效解决我市大学生创业研发团队无场地的难题,依托市创业孵化园区辟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专区,内设十二个预孵化区,可同时容纳上百名大学生进行网络技术、环保建筑、高科技产品等项目研发,并且场地使用全部免费。现已入驻研发团队8个,研发项目二十余个,研发团队的学历涵盖了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研发人员67人。同时,为了解决大学生创业经验少、易走弯路的问题,专区通过定期对大学生进行专项培训、邀请创业成功者进行经验交流、聘请专家解决技术难题等形式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截止目前,已研发高楼逃生器、手绘海报等科研项目22个,已注册佳木斯开元建筑方案设计公司等23家企业,安置就业413人。
二、坚持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为基点,全力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1、强化培训孵化体系建设。面向大学生全面实施了“2+3+2” (毕业学年内大学生和离校未就业大学生两类人员参加免费就业技能、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实践三项培训,发放职业技能鉴定和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就业创业培训提升工程。开展了以“创业准备”、“能力评估”、“创立和经营企业”为内容的创业全程模拟实训活动。引入“创业人生”游戏课程,开通了大学生网上创业学堂。通过创业实训系统教学、现场创业申办演示和公司模拟创业实训,形成了由理论培训到网络系统培训再到成功创业模拟实训“一条龙”培训体系。2013年以来,已举办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班52期,培训12000多人次,建立了60家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和54家创业孵化基地,实现就业6502人,创业1084人。
2、强化政策扶持体系建设。出台了《佳木斯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办法》、《佳木斯市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佳木斯市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从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到社区、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到创业的工商注册、场地安排,再到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均有涵盖,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扶持体系。进一步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大学生最高可贷款10万元。2013年以来,通过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就超过130名,直接带动就业达千余人。
3、强化全程服务体系建设。全市成立市、县两级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22家,并将服务向社区村屯延伸,形成了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屯)四级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组建了由42名大专院校专家学者、行政职能部门和创业成功人士组成的大学生就业创业专家指导团,开设了专家咨询诊室,开通了服务热线,为大学生创业免费提供开业策划、市场分析、营销策划、政策法规咨询等门诊式、会诊式和结对子等个性化服务3200多人次。成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会,开展了创业者联谊会、创业经验交流会、创业讲座、企业互访等各类活动18场,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搭建相互沟通、弘扬创业、结对互助平台。建立了创业项目定期征集发布制度,通过召开创业项目推介会、送精品创业项目进校园活动,解决了大学生寻找项目难问题。三年来,共召开创业项目推介会6场,送精品项目800多个,落地项目183个。
三、坚持以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计划为支撑,全力打造宽领域、市场化的就业创业发展渠道
1、实施创业引领计划,挖掘大学生创业潜能。大力实施大学生创业工程,在佳木斯大学等高校建立“创业服务站”,配备专职创业辅导员,搭建政策咨询、项目推介、融资服务等“一站式”、“一条龙”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依托佳木斯创业就业网、人才服务网和佳木斯大学校园网开辟大学生就业创业专栏,建立了大学生创业项目库和用工信息库,开发了WAP手机网络平台,使大学生随时登录、浏览用工求职、创业项目推介、就业指导等信息,实现网上共享。通过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文化广场演出、大学生草根创业百家社区巡讲、大学生创业事迹报告会及大学生创业论坛等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弘扬创业精神,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营造了大学生勇于创业、政府扶持创业、全社会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
2、实施岗位拓展计划,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大力实施本地岗位开发、市外国内就业、境外就业三面岗位拓展计划,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采取到农村基层派遣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中小企业吸纳一批、信息网络宣传一批、境外输出一批的办法,推进大学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建立了项目与就业联动工作机制,规范岗位管理,落实和完善生活补贴、社会保险、期满就业服务等内容,先后吸纳1678名大学生走上了公益岗位,招收“三支一扶”志愿者465名,境外输出1500余人。通过举办大学生专场招聘会、网络招聘会、就业服务进校园等系列活动,搭建多渠道的大学生就业平台,开辟绿色通道。
一、坚持以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为保障,全力打造多功能、一体化的就业创业工作平台
1、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创业长效机制。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促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36个部门参与,建立政府责任和部门合力推进长效机制,坚持联席会议和工作例会制度,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定期进行督办和考核,形成了各部门、各战线齐抓共管,整体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新格局。仅今年年初以来,市政府就召开推进会2次、现场会2次;各相关部门召开专项协调会7次,解决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环境、资金等问题48件。
2、成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新服务中心和政校企联合体。中心面积1500多平方米,设置了大学生岗位对接交流洽谈、就业创业政策服务和网上就业服务等三大区域,搭建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岗位对接交流、政策扶持、就业援助帮扶、信息网络等“五大”服务平台,强化了大学生创业培训、就业见习、创业项目研发、创业孵化、成功素质训练等“五大”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建立了创业启蒙工作室和创业项目研发工作室,为大学生提供快捷、直接、有效的就业创业服务。年初以来,全市举办大学生网络招聘会、专场招聘会、供求洽谈会等招聘活动27场,共组织585家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各类用工岗位17591个,发放各类招聘信息19800余份,招聘成功大学生2113人。在强化政府、高校、企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同时,以成立政校企家联合体为载体,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作用,既强化政府、高校的就业指导,又强化家庭、社会就业观念的引导,既强化校企优势融合,又强化联盟互补合作,实现政府、高校、企业、家庭四方联动和有机结合。在政校互联上,实行合署联合办公。在校企合作上,实施全方位教学互动和培训互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安排专职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体验和感受企业情况,为开展教学带来帮助。邀请企业技术骨干、专家到高校开展讲座辅导,送技传宝。同时,安排在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到企业实习实践。通过政校企合署办公、平台服务保障、就业基地支撑和实训实体演练,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政校、校企合作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格局,探索出了一条政府、高校、企业、家庭合作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新之路。2013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开展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就业择业大讲堂”、“走进校园见面会”15场,举办政校、校企参与的“就业指导校园行”、“校企合作年会”等“四联”大学生促进就业系列活动30多场,有6600多名大学生参加活动。
3、辟立大学生创业孵化专区。为有效解决我市大学生创业研发团队无场地的难题,依托市创业孵化园区辟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专区,内设十二个预孵化区,可同时容纳上百名大学生进行网络技术、环保建筑、高科技产品等项目研发,并且场地使用全部免费。现已入驻研发团队8个,研发项目二十余个,研发团队的学历涵盖了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研发人员67人。同时,为了解决大学生创业经验少、易走弯路的问题,专区通过定期对大学生进行专项培训、邀请创业成功者进行经验交流、聘请专家解决技术难题等形式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截止目前,已研发高楼逃生器、手绘海报等科研项目22个,已注册佳木斯开元建筑方案设计公司等23家企业,安置就业413人。
二、坚持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为基点,全力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1、强化培训孵化体系建设。面向大学生全面实施了“2+3+2” (毕业学年内大学生和离校未就业大学生两类人员参加免费就业技能、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实践三项培训,发放职业技能鉴定和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就业创业培训提升工程。开展了以“创业准备”、“能力评估”、“创立和经营企业”为内容的创业全程模拟实训活动。引入“创业人生”游戏课程,开通了大学生网上创业学堂。通过创业实训系统教学、现场创业申办演示和公司模拟创业实训,形成了由理论培训到网络系统培训再到成功创业模拟实训“一条龙”培训体系。2013年以来,已举办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班52期,培训12000多人次,建立了60家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和54家创业孵化基地,实现就业6502人,创业1084人。
2、强化政策扶持体系建设。出台了《佳木斯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办法》、《佳木斯市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佳木斯市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从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到社区、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到创业的工商注册、场地安排,再到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均有涵盖,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扶持体系。进一步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大学生最高可贷款10万元。2013年以来,通过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就超过130名,直接带动就业达千余人。
3、强化全程服务体系建设。全市成立市、县两级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22家,并将服务向社区村屯延伸,形成了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屯)四级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组建了由42名大专院校专家学者、行政职能部门和创业成功人士组成的大学生就业创业专家指导团,开设了专家咨询诊室,开通了服务热线,为大学生创业免费提供开业策划、市场分析、营销策划、政策法规咨询等门诊式、会诊式和结对子等个性化服务3200多人次。成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会,开展了创业者联谊会、创业经验交流会、创业讲座、企业互访等各类活动18场,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搭建相互沟通、弘扬创业、结对互助平台。建立了创业项目定期征集发布制度,通过召开创业项目推介会、送精品创业项目进校园活动,解决了大学生寻找项目难问题。三年来,共召开创业项目推介会6场,送精品项目800多个,落地项目183个。
三、坚持以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计划为支撑,全力打造宽领域、市场化的就业创业发展渠道
1、实施创业引领计划,挖掘大学生创业潜能。大力实施大学生创业工程,在佳木斯大学等高校建立“创业服务站”,配备专职创业辅导员,搭建政策咨询、项目推介、融资服务等“一站式”、“一条龙”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依托佳木斯创业就业网、人才服务网和佳木斯大学校园网开辟大学生就业创业专栏,建立了大学生创业项目库和用工信息库,开发了WAP手机网络平台,使大学生随时登录、浏览用工求职、创业项目推介、就业指导等信息,实现网上共享。通过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文化广场演出、大学生草根创业百家社区巡讲、大学生创业事迹报告会及大学生创业论坛等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弘扬创业精神,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营造了大学生勇于创业、政府扶持创业、全社会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
2、实施岗位拓展计划,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大力实施本地岗位开发、市外国内就业、境外就业三面岗位拓展计划,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采取到农村基层派遣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中小企业吸纳一批、信息网络宣传一批、境外输出一批的办法,推进大学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建立了项目与就业联动工作机制,规范岗位管理,落实和完善生活补贴、社会保险、期满就业服务等内容,先后吸纳1678名大学生走上了公益岗位,招收“三支一扶”志愿者465名,境外输出1500余人。通过举办大学生专场招聘会、网络招聘会、就业服务进校园等系列活动,搭建多渠道的大学生就业平台,开辟绿色通道。
3、实施就业援助计划,强化大学生就业帮扶。大力实施困难家庭大学生“五五三〇”就业援助工程,即:“五援五送三稳一零”(提供岗位援助,送一份就业合同;提供政策援助,送一份就业补贴;提供岗位援助,送一份培训订单;提供资金援助,送一份小额担保贷款;提供创业援助,送一份创业计划”,实现“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稳定、收入稳定,社会稳定及零就业家庭动态数量为零)。从实施个性化服务入手,开通了就业援助服务直通车,即技能培训“夜班车”、送教进村“大篷车”、保姆式培训“摇篮车”和比武竞赛“教练车”。积极围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活服务等领域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实施“一对一”重点帮扶、“面对面”职业指导和“百分百”岗位对口援助,确保困难家庭大学生出现一人,援助一人,就业一人,实现动态为零。
原网页链接:http://ldbz.jms.gov.cn/Show.asp?ID=5900
CONTENT END